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东湖区政府
号: /201712-00102 信息分类: 发展规划
发布机构: 东湖区政府 生成日期: 2017-12-25
称: 东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东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保护视力色:
字体:[    ]


东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东湖区“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一六年一月















第一篇

第一章 适应新常态,明确新方向

“十二五”期间,东湖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新要求,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总目标,聚焦城市建管、产业升级、社会民生,积极应对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全力上项目、稳增长、调结构、增后劲、惠民生、促和谐,不断提升城乡、社会、政务生态环境,推动经济社会稳步发展,全面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共同书写了东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崭新篇章,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一节 发展基础

——经济总量持续壮大。五年来,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总体高于省市平均水平,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地位。地区生产总值由290.76亿元增长到378.75亿元(2014年开始统计口径变化),年均增长9.69%;固定资产投资由64.98亿元增长到160.7亿元,年均增长21.2%;财政总收入由20.42亿元增长到 57.31亿元,年均增长16.1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6.4亿元增长到12.32亿元,年均增长13.63 %。

——发展质量持续提高。五年来,始终坚持致力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有效需求,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第三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91.12%。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成为南昌市荣获“全省金融服务业集聚区”的唯一城区;胜利路步行街被中国商街委认定为“中国著名商业街”,实现江西省国家级商业街零的突破;樟树林文化生活公园被誉为“退二进三的典型和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典范”。

——改革开放持续深入。五年来,始终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发展活力彰显。户籍制度“一元化”改革列为全市户改先进典型进行推广;部门改革顺利完成,实现工商、质监和食品药品监管“三合一”,卫生、计生“二合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开展,改革红利逐渐释放。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升,“十二五”期间招商引资项目近600个,其中千万级项目438个,5000万以上项目108个,亿元以上项目35个。

——城市品位持续提升。五年来,始终坚持高标准规划、高品位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旧改“双拆”全面实施,共完成房屋征迁 193.1万平米,“双拆”面积7.32万平米,完成土地收储2000余亩,均创东湖历史新高。基础设施更趋完善,顺利实施“百路大战”,对300余栋房屋实施街景改造。坚持建管并重,累计投入城市管理和市容提质资金3.01亿元,在全省率先推进环卫作业市场化。2014年9月,扬子洲地区整建制划归,发展空间成倍扩大,形成了“有城有乡、有湖有江、有农有商”的一江两岸格局。

——群众生活持续改善。五年来,始终坚持共建共享,关注民生,为民办实事,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全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2015年达到32271元,是“十一五”期末的 1.7倍。累计投入资金约37.72亿元,240件民生实事得到全面落实。新增就业5.59万余人,城镇就业率达94.8%,零就业家庭安置率100%;教育净投入达9亿元;医疗卫生投入3.4 亿元;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5.96万人;累计发放城乡低保金 1.14亿元;累计发放廉租住房补贴2808万元和实物配租3522户。

——社会事业持续进步。五年来,始终把均衡化发展作为重要准则,做到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好养、住有宜居。在全省率先打造“民生五圈”,即“10分钟便民服务圈”、“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15分钟卫生服务圈”、“15分钟体育健身圈”、“20分钟优质教育圈”。南昌瓷板画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在全省率先开展信息化养老服务工作;建立全省首个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快检室;打造全省首个五星级的示范集贸市场—新公园路集贸市场;在全市较早实现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全覆盖。

五年来,全区先后荣获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区三连冠、全国文化先进县(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区、全国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等国家级荣誉20余项、省级荣誉40余项。此外,积极支持老干部、工会、团委、妇联、科协、工商联、残联、红十字会等开展工作,史志、档案、人防、机关事务、民族宗教、外事侨务等工作均取得新的进步。

第二节 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在国际形势新变化和国内发展“新常态”背景之下,我区将面临全面深化改革、着力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同时也面临严峻的现实挑战,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面临的宏观形势

——世界经济仍处于金融危机延伸期,国际国内面临新环境。全球利益格局的战略博弈更加复杂,外部环境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增加。新兴经济体与我国产业的同构竞争加剧,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发生重大变化,多边贸易体制步履艰难,新一轮国际贸易主导权争夺加剧,正在改变世界贸易规则和体系,我国经贸发展的外部环境将相应出现全新变化。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对转方式调结构提出新要求。未来一个时期,我国经济“三期叠加”的影响仍将持续,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许多新特征、新趋势、新挑战。一是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向中高速转变,各类隐性风险可能显性化。二是经济发展方式将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转变,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势在必行。三是经济增长的动力逐步向创新驱动转变,寻找和培育发展新的发展动力迫在眉睫。

——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高度,对打造绿色经济提供新指导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及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实施意见》,提出创新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经济社会发展走出一条绿色低碳发展新道路。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二五”时期,尽管我区在经济社会等领域取得可喜成就,但仍要清醒地看到,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持续的问题仍较突出,传统比较优势正在减弱,约束性条件和结构性矛盾对经济快速增长的制约不断加大,实现进位赶超、跨越发展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

——区域竞争压力加剧。“招大引优”难度增大,产业优势不突出、集群效应不明显,面临的竞争态势越来越严峻,特色、高端产业发展缺乏区域影响力。

——要素设施瓶颈制约明显一是土地要素需求强烈,存量空间释放有限,增量空间供给不足,发展空间出现严重缺口;二是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方面的资金要素不足,经济增长缺乏新的重大引擎;三是政策要素倾斜不够,我区的金融业、商贸业等支柱产业正在外迁,一些传统纳税大户严重流失。

——转型发展任务艰巨。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化”、“两型化”发展理念逐渐成为时代发展主题,在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和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下,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品质、转型创新发展的任务艰巨。 

——城市功能有待完善。城市功能分区不尽合理,城市规划与建设不够协调,服务功能尚需完善,交通拥堵及空气污染等问题日益加重,美丽东湖、魅力东湖的打造任重而道远。

——和谐发展压力凸显。转型阶段,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公共服务供给还不能满足群众迅速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需求,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诉求与博弈冲突加剧,社会矛盾容易激化。

(三)面临的发展机遇

尽管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区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不少问题和挑战,但我们也要充满信心地看到,经过“十二五”的发展,我区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产业转型升级态势良好,“四区一体”目标有序推进,为“十三五”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总体来看,我区仍然处于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

——面临深度开放的新机遇。东湖区在南昌市乃至全省,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随着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昌九一体化进入攻坚期,南昌核心增长极打造已经起势,旧城改造进入土地出让和项目建设期、扬子洲整体划规等历史机遇,东湖区在新一轮深度开放中,必将迎来更多机遇。

——面临产业升级的新机遇。近年来,“创新发展”继续引领全球技术创新的方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将不断拓展新的应用领域与模式。新兴产业将成为“十三五”经济的新增长点。当前,东湖区电子商务、新型金融、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快速起步。

——面临文化繁荣发展的新机遇。东湖区文化资源非常丰富,“红绿古特”四色文化在全市首屈一指。“十三五”期间,做好以“红色为底蕴、历史为主题、生态为特色”的文化文章,推动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把文化产业打造成为带动东湖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面临着改革红利释放的新机遇。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题目的决定》,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深化改革的重点。东湖区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推进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的工作要求,从“给群众端菜”向“让群众点菜”转变,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序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真正使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竞相迸发。


专栏一:“十二五”时期东湖区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完成表

类别

指标名称

2010年

2015年

完成进度

指标类型

经济规模

地区生产总值(GDP)(亿元)

290.76

378.75

达到进度

预期性

财政总收入(亿元)

20.42

57.31

达到进度

预期性

地方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亿元)

6.4

12.32

达到进度

预期性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64.98

160.7

达到进度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206.05

190

基本达到进度

预期性

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

0.99

1.29

达到进度

预期性

实际利用内资(亿元)

14.33

35.68

达到进度

预期性

出口总额(亿美元)

2.37

5.4

达到进度

预期性

经济结构

产业结构(第三产业占比%)

95

91.12

基本达到进度

预期性

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

7.5

15.13

达到进度

预期性

税收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

88.63

93.38

达到进度

预期性

人民生活

人口自然增长率(‰)

<7

3.83

达到进度

约束性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9000

33271

达到进度

预期性

累计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4.5

5.85

达到进度

预期性

资源环境

城市绿化覆盖率(%)

29.3

29.62

达到进度

预期性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

15

16

达到进度

约束性

(注:1、地区生产总值的统计口径2014年发生了变化;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统计口径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在地统计口径改为法人统计口径;3、由于扬子洲化规的原因,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占比下降)

第二章 “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思路和战略目标

“十三五”时期,面对内外环境发生的一系列重要变化,我们应该加快调整发展思路,主动适应新常态,明确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展思路和战略目标,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

第1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十六字方针和市委“抢占制高点、聚焦增长极、提升首位度、共筑‘四强’梦”二十字总体任务,紧紧围绕打造“实力东湖、活力东湖、魅力东湖”要求,奋力开创“四区一体”建设新局面,确保“十三五”时期率先在全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化“四区一体”建设新境界,必须在今后发展中做到“三个坚持”:

——坚持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根本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保证。必须坚决破除一切影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释放改革新红利,激发发展新动力,赢得竞争新优势;必须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加快推进法治东湖、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必须坚持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提高党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坚持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是把握发展机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赢得发展主动的重大战略抉择,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方向和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必须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核心位置,加大统筹协调发展力度,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开创发展新境界。

——坚持区域融合发展。按照“全区联动”原则,以“大规划”的理念,推进区域融合发展,正确处理好旧城改造与新城建设关系。以复兴理念引领旧城改造,在妥善处理拆、改、留关系中推动旧城有序改造、功能升级、文化传承,加快实现城市活力复兴、经济实力复兴和历史文化复兴;以科学规划引领新城建设,按照世界标杆低碳生态之岛目标,谋划和启动扬子洲片区的开发建设,推动新老融合、两岸共辉。

第二节

紧紧围绕率先在全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不动摇,主动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全面打造核心增长极为主线,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把改革创新、对外开放、法治建设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抢抓“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机遇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体系,着力在“产业发展、城市建管、辐射带动、作风建设”四个方面下苦功夫、花大力气,更加注重提升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益,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更加注重城乡一体化和区域协调发展,更加注重低碳绿色和特色发展,不断提升“总部经济集聚区、高端商业核心区、南昌文化标志区、城市管理示范区”的城市发展目标新境界。

——深化构建总部经济集聚区新境界。以楼宇(总部)经济建设为重点,力争未来5年实现百栋楼宇、百亿投资、百亿税收、千家企业、万人就业的综合型现代总部经济集聚区。

——深化构建高端商业核心区新境界。力争未来5年形成高端商业核心区,打造一批高端百货、主题百货和专题卖场,形成全省大规模的高端品牌集群,延续东湖千年“商脉”。

——深化构建南昌文化标志区新境界。本着“内挖外拓、护旧创新”原则,力争用5年时间,将东湖打造成南昌历史文化集中展示区和南昌创意文化产业的集聚区,进一步确立文化产业的支柱性产业地位,打响东湖文化名片。

——深化构建城市管理示范区新境界。按照“国家标准、南昌示范、制度科学、长效管理”目标要求,坚持“聚合资源、分步实施、有序过渡、全面提升”原则,积极推进智能化管理,构建好集城市管理信息中心、监督中心、指挥中心“三位一体”的城市管理综合平台,实现公安、交管、城管、执法等单位资源共享、联动执法,打造“智慧东湖”。

第三节 发展目标

抢建新节点、再创新高地,打造“实力东湖、活力东湖、魅力东湖”,是市委准确把脉东湖提出的任务要求,也是“四区一体”建设的战略指向,“十三五”时期必须持之以恒地坚持好、贯彻好。

——实力东湖。深入研究都市经济发展规律,转变经济发展理念,坚持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之路,聚焦总部(楼宇)经济、现代商贸商务业、金融服务业、互联网产业、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健康养老服务业六大主导产业,以重大项目驱动产业升级,不断开创总量指标持续攀升、速度指标全市领先、质量指标大幅上扬、特色优势指标争先进位的良好势头,“东湖实力”更加雄厚。

——活力东湖。发扬改革创新精神,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激发体制机制活力,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城市管理、民生事业、正风肃纪等方面大胆试、大胆闯,打造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东湖,推动工作推进机制、行政问责机制、全面改革机制基本成熟和定型,完备规范有效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发展活力持续迸发,干事创业氛围不断浓厚,“东湖活力”更加充沛。

——魅力东湖。科学管控城市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着眼优化城市布局、提升功能品质,坚持“为民所建、为民所用”原则,每年实施一批“惠民便民利民”工程和重大市政建设工程,不断提升城市通透性和微循环能力,加快形成以人为本、职能高效、相互衔接、低碳绿色、弹性适应的现代公共设施体系和运行管理体系。以“智慧城市”试点为契机,以“干干净净、漂漂亮亮、井然有序、和谐宜居”为目标,遵循“市级决策统筹、区级管治主体、街镇落实执行、社区自治自理、全民积极参与”的城市管理体制,实施城市管理提质升级,全面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使城市外观更美洁、功能更完善、内涵更丰富、品质更高雅,“东湖魅力”更加彰显。

综合考虑“四区一体”建设和在全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力争在综合实力、产业升级、城市品质、改革开放、民生福祉、社会治理六个方面实现新突破、取得新成效。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基础上,保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在提前实现人均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城市环境舒适度显著改善,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

——产业升级实现新突破。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供给侧改革,实施服务业升级行动,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大力发展现代商贸、“互联网+”、信息服务等新型服务业,重点培育健康养老、现代金融、文化创意等新兴业态,形成区域优势产业集群。

——城市品质获得新提升。城市功能与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融合有致,城市发展持续性、宜居性显著提升。“两型社会”建设深入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理念进一步树立,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推广,生态文明指数处于全省全市前列,城市环境更舒适,形态更美化;“智慧城市”初具雏形,现代化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形成,城市运行更智能,内涵更优化;文明创建拓展提升,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文明风尚人人推崇,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人文基础夯实巩固,文化内涵深度挖掘,文脉节点有序打通,文化基因完整留存,历史文化名区基本成型,城市发展的人文支撑更加有力。

——改革开放拓展新局面。改革动力之轮持续运转,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成效,综合配套改革协调推进,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干事创业的环境氛围日益浓厚;内联外融向纵深拓展,“引进来”和“走出去”双向联动的大开放格局基本形成,招商队伍更专业、招商机制更完善、招商格局更优化,开放型经济指标内外比、纵横比稳步前移,项目更具引爆性、引领性和带动性。

——民生福祉注入新内涵。民生投入持续增加,民生保障更加有力,民生福祉内涵不断丰富,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民生领域全国争先、全省率先、全市领先的地位继续巩固。

——社会治理取得新进展。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不断完善,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稳步提升。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城市文明持续提升;文化事业更加繁荣,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增强,社会秩序更加安定、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第四节

紧密围绕提升“四区一体”新境界,打造实力东湖、活力东湖、魅力东湖,率先在全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确立五大发展战略。

(一)坚定不移实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战略,着力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唯一出路。要始终坚持产业立区、产业强区,按照“面上谋势、点上落子”的要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现代服务业突破发展,全区产业向精细和高品质目标迈进,为产业文明、城市文明、生态文明融合共进奠定坚实基础。

(二)坚定不移实施现代都市战略,着力提升城区功能品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坚持先导化、网络化、扁平化和特色化等基本策略,加大投入、加快建设,通过完善功能体系、优化空间格局、提升基础设施、营造品质特色,实现布局优化、功能完备、设施高效、管理智能、品位高雅的新型城市化目标,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三)坚定不移实施改革创新驱动战略,着力释放经济发展活力。坚持改革创新是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理念,健全、完善现有各项发展制度,以深化改革和创新机制促进发展,加快形成更具活力的发展环境;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

(四)坚定不移实施生态创优战略,着力实现健康永续发展。紧紧抓住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历史机遇,坚持绿色强区、绿色惠民,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城市典范。

(五)坚定不移实施共享协调发展战略,着力提升民生幸福指数。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协调利益主体,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第五节 空间布局

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发展”城市发展思路,按照“南优北拓西连东扩”城市发展路径,着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扩容提质,着力构建集商业商务、健康服务、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等于一体的核心城区发展新模式。

“南优北拓西连东扩”发展路径:

——南优:以滕王阁景区和百花洲景区融合发展为引领,以省政府搬迁地块置换、旧城改造、地铁商圈等为契机,优化八一广场--中山路--滕王阁核心商圈,集聚人流、物流、商机,提升现有商业氛围,改善居民生活设施,精塑核心城区品质。

——北拓:2016-2019年,做好扬子洲地区总体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工程建设和居民安置等相关工作2019-2020年,全面启动扬子洲的开发,拓展东湖区城市发展空间。

——西连连接沿江北大道、滕王阁、紫金城、青山湖西岸,打造沿江总部经济带,提升现有商业品质,与红谷滩形成一江两岸的产业发展格局。

——东扩:全面开发建设青山湖西岸地块,着力打造南昌市总部集聚区和高端商务区,带动洪都大道、青山路商圈的提升。










图1:城市发展路径



专栏二:“十三五”时期东湖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

2015年

2020年

年均 增长

属性

经济

总量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378.72



预期性

财政总收入(亿元)

57.31



预期性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12.32



预期性

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160.7



预期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190



预期性

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

1.29



预期性

实际利用内资(亿元)

35.68



预期性

出口创汇(亿美元)

5.4



预期性

基础

设施

旧城改造(万平方米)

193



预期性

道路建设/改造(条)

20



预期性

人民

生活

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32271



预期性

累计新增就业人数 (万人)

5.85



预期性

资源

环境

万元GDP 能耗累计下降(%)

15



约束性

城市绿化覆盖率(%)

29.62



预期性




第二篇 实施产业升级战略,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第三章 产业升级精准定位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双轮驱动的原则,充分发挥中心城区优势,按照“高端、高效、高辐射”的产业发展方向,以旧城改造计划为结合点,精准定位,规范提升传统服务业、创新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行业结构、提升技术结构、改善组织结构,全面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将东湖区打造成南昌市服务业发展高地。

第一节 规范提升传统服务业

作为南昌市的核心区域,东湖区的商贸百货、医疗卫生等传统服务业高度集聚,要进一步提升传统服务业,必须加快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从体制机制、政策法规、资金投入和改善环境等多方面采取措施。

——推进传统服务业的市场化。进一步打破垄断,规范准入条件。在明确行业要求和经营资质的前提下,放宽进入管制,扩大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扩大服务企业经营范围促进传统服务企业质量和规模的提升。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促进专业化分工,带动服务外部化,从供给与需求两方面激活传统服务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推进传统服务业的产业化。加快推进适宜产业化经营领域的服务业产业化进程。在产业融合中找到新的增长点,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及生活性服务业。要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通过紧密的产业关联、共享的资源要素、丰富的社会资本、有效的竞合机制,充分发挥外部性优势,培育和促进服务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形成产业共同进化机制。

——推进传统服务业的社会化。特别是一些原由财政负担的事业型、福利性服务单位转向企业化、产业化和社会化,需要付出一些改革成本,在资金、税收、用地等多方面予以支持加快推进转型过程。

第二节 创新发展现代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集中体现,要紧紧抓住产业转型升级契机,进一步挖掘潜力、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加快培育互联网、现代金融、文化创意旅游、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引导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

——营造良好环境。要准确把握现代服务业市场化的发展方向,根据国家的政策精神,按照“非禁即入”原则,最大限度为现代服务业“松绑”。要进一步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制定我区现代服务业的扶持政策,营造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强化规划引导。要加强顶层设计,科学编制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强化规划的引导作用,遵循错位发展、互补共赢的原则,使相关产业链条在一定区域内聚集,形成各有特色又相互关联的现代服务业集群。

——多渠道增加投入。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作用,推动重点行业、重大项目的发展,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大力扶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筹措资金,同时要积极向省市争取服务业政策和资金,支持重大项目开发建设。

第四章 产业升级持续发力

服务业具有人力资本高、技术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等特点,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是减少经济发展中能源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加快转变增长方式的迫切需要,也是有效增加就业、扩大消费需求的重大举措。

第1节  产业布局

根据东湖区现有产业基础,以及未来产业发展定位,确立“3圈2轴1带6业支撑”服务业产业布局:

——3圈:以滕王阁文化旅游核心区、八一广场高端商贸集聚区、青山湖西岸现代服务业总部集聚区构筑三角状的极化空间,为各自所在的空间组团提供产业支撑。

——2轴:青山路——八一大道纵向发展轴联通城中、城北2个百亿商圈、以阳明路——阳明东路横向发展轴打造商务服务业、金融服务业、电子商务业产业带;以这两条轴线为纽带,连接区域各重要的经济增长节点。

——1带:沿江总部经济带,通过沿江北大道,连通滕王阁、紫金城、青山湖西岸,打造东湖区总部经济的支撑纽带。

——6业支撑:全力打造总部(楼宇)经济、现代商贸商务、金融服务、互联网信息、文化创意旅游、健康养老六大服务产业,争创服务业产业“百花齐放”新局面。











图2:产业布局

第二节 全力发展总部(楼宇)经济

按照“企业总部集中、高端要素集聚、服务体系发达、产业效应突出、创新氛围活跃”的发展方向,坚持将旧城改造腾出的黄金区域,重点向发展总部(楼宇)经济倾斜,优先支持商务楼宇建设,并由点状单一的商务楼宇开发向楼宇集群开发转变。

——重点打造总部经济带。集中把滕王阁至青山湖西岸沿江一线,打造成总部经济带。重点实施青山湖西岸地块开发,打造“新城市综合体”,引导总部企业集聚。大力引进国内外大集团总部的地区总部、研究设计中心、采购营销总部进驻东湖,通过生产与服务之间的联系将东湖触角伸向更多领域,通过总部经济的聚集赋予中心城区多边服务功能。

——多点发展楼宇经济。全面提档升级,采取政策扶持、社会力量参与等方式,加快改造一批传统楼宇、提高物业管理水平、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提升楼宇品质。争取“十三五”期间每年挖掘提升10万平米的存量楼宇,每年培植1栋税收“亿元楼宇”、10栋税收“千万元楼宇”,实现点带联动,放大集聚效应,促进总部(楼宇)经济“聚合裂变,辐射延伸”。

第三节 提升发展现代商贸商务业

以“旧改转型”、“地铁经济”带动效应为契机,加速提升传统商贸向现代商贸转型,打造一批高端百货、主题百货和专题卖场,将东湖区打造为高端商业核心区;积蓄现代服务业能级,实现商贸商务业、文化创意产业、软件信息业融合发展,构建高增值、宽辐射、广就业的商务服务业产业体系。

——推进高端商贸集群发展。全力推进“胜利路步行街街景改造及地下商业街区”项目,对胜利路步行街地上地下整体改造,配合地铁1号线地下商城、省府地块商业提升改造、八一广场-福州路地下商业街等重大项目,引领八一广场--中山路商圈立体化改造。利用区政府搬迁、二七隧道和地铁3号线建设为契机,通过“中金国际交易中心”项目、紫金城商业改造等重大项目辐射带动,拉动青山路、三经路、紫金城区域发展,撬动青山路“百亿商圈”。

——打造特色街区。一是打造主题商业街,重点发展中山路——胜利路精品购物区,主题是时尚购物、餐饮休闲;榕门路民俗文化特色街,主题是古玩字画、民俗风情;福州路——二七北路南段时尚娱乐街,主题是特色餐饮和娱乐休闲。二是打造特色商业街区,重点打造蓝海特色商业街区、三经五纬特色商业街区、紫金城特色商业街区。

——打造地铁商圈。地铁1号线已经贯通,2、3号线正在加速建设,十三五时期也将全面实现贯通。要充分放大地铁站作为人流、物流、商机聚集地的经济效应,科学规划出入口周边商业开发、加大推进地下商业街建设,打造地铁商圈,提升地铁沿线地块的商业价值和财税贡献度。

——打造品牌节庆。充分发挥全省唯一的购物节品牌——“东湖·百花洲”购物节的节庆效应,吸引各大百货商场、艺术街区、沿街商户等商家参与,营造浓厚的购物节氛围,同时发展线上交易平台,打造购物、餐饮、文化、休闲为一体的品牌节庆。

——充分释放旧改红利。充分把握旧城改造的黄金时机,全面推进旧改地块的商业改造,高起点规划、高品位设计、高品质招商,力争2020年完成旧改地块的产业项目建设,提升东湖区商贸品质。

——加速引导商贸服务业要素集聚。充分发挥东湖区中心城区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资源优势,通过推进楼宇经济发展,加速集聚广告策划、市场营销、中介服务等商贸服务业。

第四节 错位发展金融服务业

错位发展金融服务业,构建配套互补、创新型的金融产业发展格局。强化金融服务功能,积极促进银企合作,增强金融业对其他各行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引进和支持社会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发展普惠、规范的新型金融产品,完善支持实体经济的金融市场体系。

——构建金融服务圈。发挥省级金融服务业集聚区的平台效应,大力扶持金融服务业发展。积极引进和鼓励外地金融机构拓展业务,吸引更多的国内外金融机构落户,形成以银行业与多种金融机构并存、互为补充的金融体系,基本建成“叠山路—八一大道—阳明路”金融服务圈。

——培育金融新业态。东湖区应坚持与红谷滩金融商务区错位互补、协同发展,构建一江两岸的金融业态格局。大力培育金融新业态,鼓励互联网与金融行业的融合创新,积极引导金融电子商务、网上金融超市等金融衍生机构、中介机构落户。

—提升金融服务度。坚持“小微化、普惠化”发展定位,全面提升东湖区金融服务业的普惠度和群众满意度。一方面支持东湖区内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持续健康发展,鼓励投资基金和政府参股担保公司,投资东湖区的小微企业,利用“金融服务平台”服务于中小微企业;另一方面,规范民间借贷、民间融资机构的管理,提升金融机构对居民生活服务度,使东湖区居民享受金融服务业发展的成果。

第五节 创新发展互联网产业

抓住“互联网+”发展机遇,充分利用东湖优势,从“互联网+产业”方面入手,加快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发展“互联网+商贸”。重点规划布局打造以阳明路与南京西路为主轴的电商产业核心地带。扶持一批起点高、发展快的电子商务项目,培养和输出电商专业人才,形成全省的电商人才、电商企业集聚区域。

——发展“互联网+”金融。实现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与“互联网+行动”对接。注重全面提升互联网金融服务能力和普惠水平,鼓励互联网与金融行业的融合创新。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在运作效率、覆盖小微、用户积累等方面明显的优势来满足居民更多的生活需求。打造功能健全、高效便捷、安全可靠,居民可以通过平台任意订购互联网金融产品的互联网金融超市,

——发展“互联网+教育”。顺应“互联网+”时代的需求,从教育的核心需求出发,开发和使用互联网技术,进一步完善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引进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形成完善的互联网教育产业。

——发展“互联网+”医疗。促进卫生信息共享和服务协同,顺应医疗信息化建设发展新趋势,逐步建设现代化医疗体系。通过在线医疗服务的平台,精准配置医生和患者,实现以患者为核心的模式,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和使用,提升医疗效率。通过互联网,医生实行多点执业,促进医师合理流动。

第六节 重点发展文化创意旅游产业

十三五期间,本着“内挖、外拓、护旧、创新”原则,将东湖打造成“南昌历史文化集中展示区和南昌创意文化产业的集聚区”。力争到2020年,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较2015年实现翻番,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以上,确立其支柱性产业地位,打响东湖文化品牌。

——精细化布局文化产业。全力跟进滕王阁旅游景区改造,将滕王阁核心区域打造成再现千年南昌历史,集传承文脉、旅游娱乐、商业购物、文艺表演及休闲游憩等功能于一体的历史文化风貌区;全面改造百花洲景区,将百花洲、建德观、佑民寺、杏花楼等历史文化建筑,整合打造成集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城市特色于一体的文化景区;巩固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和产品;探索文化创意产业的深入发展,将791艺术街区打造成工艺美术生产、展示和交易的文化艺术街区;以豫章1号文化科技园、樟树林文化生活公园等园区为载体,加大孵化、合作等模式的推广力度,吸引一批高技术、高创意的创业创新者,打造独一无二的“梦想空间”;整合八一广场-福州路地下商业街、省体育馆、人民公园、千花畔等资源,将福州路打造时尚娱乐街区。

——精品化开发“四色”文化。开发红色文化产业,大力传承“英雄基因”,重点建设一批革命文化纪念场地,延续革命圣地特色,打造都市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旅游新基地;系统策划和开发一批有影响力、号召力的红色文化产品。开发古色文化产业。以滕王阁、百花洲、佑民寺、建德观、杏花楼、东南北湖等古色资源为核心,挖掘历史文化背景,开发古色历史文化产业;开发绿色文化创意产业。积极响应绿色崛起的发展战略,把绿色创意文化产业作为发展重点,打造一批文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开发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结合南昌瓷板画、赣发绣等非遗文化等资源,逐步形成非物质遗产与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增添东湖文化吸引力。

——实现商旅文融合发展。以南昌打造旅游强市为战略机遇,发挥东湖区“红、绿、古、特”四色资源优势,采取“政府推动、市场主导、企业参与、社会支持”的方式,加大对旅游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力度,引进培育壮大一批示范带动作用强的旅游服务型龙头企业和品牌项目,完善旅游景点条件和旅游配套功能建设,形成要素齐全、功能完备、设施精良、服务优质的旅游产业链。

——品牌化建设创意园区。以文化创意园区建设为重点,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打造一批文化创新平台和成果转化基地。孵化本土小微型文化科技企业,打造完整的具有项目孵化、股权投资、业务互动功能的产业生态链,形成“创意设计、研发设计、策划创意和消费创意”四大创意产业发展体系,加速打造省市级文化创意集聚区。

第七节 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业

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养老需求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养老服务需求。打造一批知名健康养老服务产业品牌,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的健康养老服务业发展样板区。

——多举措发展健康服务业。放宽市场准入,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健康服务业,使社会力量成为健康服务业的“劲旅”;支持发展与基本医疗保险相衔接的商业健康保险,委托商业保险机构开展医疗保障经办服务,使“健康网”更加牢固;加快医疗、药品、器械、中医药等重点产业发展;实现辖区体检中心、私立医院等医疗机构改革升级,逐步打造智慧医疗产业体系;加大体育产业的培育力度,引导社会资本开发符合时代需求的体育项目、体育产业。

——全面培育养老产业发展。注重规划引导,对全区的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场地作出全面布局,把养老建设用地纳入城市土地开发规划当中,确保养老机构场地落到实处。增强政策保障,出台有关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扶持政策,引导和鼓励各类社会资本投资养老产业。加大投入力度,鼓励和支持老年生活服务、医疗康复、老年用品等养老服务配套产业发展。

专栏三:“十三五”时期产业发展工作重点内容一览表

产业

发展举措

总部(楼宇)经济

1、集中把滕王阁至青山湖西岸沿江一线,打造成总部经济带,重点实施青山湖西岸地块开发。2、全面提档升级,加快改造一批传统楼宇。

现代商贸商务业

1、全力推进八一广场—中山路、青山路两大“百亿商圈”改造;2、2020年底全面完成旧改地块的产业项目建设,全面提升东湖区商贸品质。3、“东湖·百花洲”购物节品牌节庆。4、引导商贸服务业要素集聚。

金融服务业

1、构建“叠山路—八一大道—阳明路”金融服务圈;2、培育金融新业态;3、提升金融服务度

互联网产业

1、打造以阳明路与南京西路为主轴的电商产业核心地带;2、培育“互联网+产业”

文化创意旅游业

1、精细化布局文化产业。2、发展特色”四色文化;3、实现商旅文融合发展;4、建设文化创意园区

健康养老服务业

1、多举措发展健康服务业;2、全面培育养老产业发展

第三篇 实施现代都市战略,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第五章 做好主城区改造文章

根据主城区功能定位、资源状况和产业布局等实际情况,将主城区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推动各功能区形成优势互补、融合互动、多点支撑、竞合发展的格局。同时加速对危旧房、棚户区进行改造,加速城中村的城市化建设,提升城市品质

第一节 优化主城区布局

——商务集聚区。加快以洪都大道、阳明路、八一大道区域为主的中心商务区建设,重点发展高端楼宇、办公园区等。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设立区域性总部、功能性基地和研发中心,实现服务企业集中分布、集群发展,集合利用空间和要素,形成大容量就业的集聚区

图3:商务功能区

——文化创意区。多点建设文化创意园区,以加快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为出发点,大力发展动漫游戏业、设计服务业、现代传媒业等文化创意产业,不断催生新兴文化产品和文化企业。加强文化交流,通过举办文化创意产业论坛和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等方式,提高东湖知名度,使文化创业成为东湖区对外贸易的新增长点。

图4:文化创意区

——商业购物区。主要以八一广场、中山路、胜利路、青山南路等主要路段为主,发展大型商业综合体,打造精品购物、休闲娱乐、特色餐饮一站式消费。加快地下步行交通设施建设,完善地下商场配套设施。

图5:商业购物区


——旅游休闲区。以滕王阁为核心区域,辐射中山路、福州路、沿江路等区域,重点发展“四色”文化旅游。引进培育一批示范带动作用强的服务业龙头企业和品牌项目,联合开发旅游资源。升级全区“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配套设施建设,改变传统旅游粗放发展模式,提高旅游产业的级别,打造特色旅游休闲区。

图6:旅游休闲区


——新城市综合体。依托青山湖西岸,打造新城市综合体。优化滨江、滨湖两条景观带规划区内生态基础建设,整合青山北路都市主轴和中大路工业文化景观轴,协调发展文化休闲核心区、滨江景观居住区、运动休闲居住区和滨湖娱乐休闲区,实现地区经济的特色发展。

图7:新城市综合体

第二节 加速旧城改造

——加速危旧房、棚户区改造。按照“先危后旧、先急后缓、先易后难”原则,采取“政府提供条件,居民自主选择”和“成熟一片,启动一片”的方式,进行危旧房、棚户区改造。进一步推动老城区功能升级,有效改善人居环境,实现“百姓别棚户、旧城换新颜”的生动局面。

——加速街区改造。按照“市级统筹、各区为主、市民参与”的原则,与“拆、改、提、留”相结合,以“线带面,面带片”进行综合整治。采用“街头绿化”方式增加绿化面积,加强特色街区改造,完成中山路沿线建筑外墙立面综合整治、北京西路时尚风格街景改造。每年实施一条道路的街景改造工程,包括外立面、电网下地、地下管廊等。建设东起胜利路,穿越子固路、棕帽巷,西至榕门路直至滕王阁的仿古商业步行街。

——加速城中村改造。按照“统一政策,规划先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改造旧村,建设新区,安置优先,改善环境”原则,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市场运作为辅,吸引更多投资主体参与城中村改造和商业开发,逐步把城中村改造成花园式的新型社区。对于位于核心区或者重要地段的城中村,鼓励发展大型商业、商务办公和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在推动城中村城市化进程中,既要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又让村民得到更多实惠,逐步改善城中村的发展环境,使城中村与整个城市协调、互动发展。

第六章 做好基础设施“升级”文章

加强城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社会服务设施,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社会公共产品需求,力争部分指标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第一节 升级现代交通基础设施

——升级道路交通系统优化道路交通系统,构建便捷、低碳的现代交通服务体系。优化调整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提高交通运行效率,完善智能交通管制体系;改善城区对外交通节点,增强城区交通体系整体性;依托交通线网和站点,通过“抽密补疏”公交线路,发展公交深入社区,全面推行公交优先。

——升级道路交通网络加快城区道路改造,优化道路级配比例。新建城区主干道、次干道,改造现有支路;构建和加强微循环系统建设,完善内部路网设施。加强生命消防通道建设和管理,确保消防通道畅通;加快建设滕王阁至后墙路、青山湖西岸湖滨西路等重点项目建设。

第二节 升级公共配套基础设施

——升级公共服务设施。继续深入完善区、街道、社区三级公共文化网络。大力推进街道文化活动中心项目的建设,建设好街道综合文化站,文化活动场所和图书馆,推进文化设施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建设;规范和完善卫生服务设施,全面完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改造提升区属医院、卫生监督所、疾控中心等卫生设施。对体育场馆(地)进行升级改造。加快建设东湖区体育综合场馆,建成具备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篮球、网球、游泳、健身等功能的综合性体育场馆。

——升级城市功能设施。推进地下综合管网、排涝泵站、排涝河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完善城市排水与暴雨外洪内涝防治体系,提高城市应对极端天气能力。加快建设城市停车场和立体车库,新建大中型商业设施必须配建货物装卸作业区和停车场,新建办公区和住宅小区要配建地下停车场。适应城市建设和旅游休闲产业发展需求,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旅游景点的停车系统建设。

——升级居民生活配套设施。加大“惠民便民利民”工程项目的实施力度,重点做好与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点滴小事”。全面实施道路建绿透绿、背街小巷道路亮化、社区化粪池改造、道路积水点改造、街头小游园改造、二次供水改造等民生项目。

第七章 做好城市管理“质效”文章

按照“国家标准、南昌示范、制度科学、长效管理”目标要求,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转变政府主导城市管理模式,让社会力量参与城市管理,推动城市管理由“治标”向“治本”过渡,从根本上提高城市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和制度化水平,真正实现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让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第一节 精细化长效管理

深入贯彻《东湖区城市管理长效常态具体措施60条》,进一步构建城市管理“责任明确、收集快捷、交办及时、反应迅速、处置高效”的工作体系,做到管理目标的精细化。

——推行领导层级负责制形成“一把手”抓、抓“一把手”格局。各有关职能部门坚持“一把手”挂帅,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加大投入力度继续加大投入,购置新型垃圾运输车、机扫车、洗路车,在全区各主次干道及社区内部添置新型果皮箱、垃圾桶等等,建设更多垃圾转运站。

——构建齐抓共管机制。形成街道与部门共同创建的合力,突出重点,集中整治,攻克影响精细化管理的突出问题。建管并重,连片改造,实现精细管理长效化。

——治城育人。强化宣传发动,使精细化管理理念成为市民群众的共识、成为管理执法人员的共识、成为驻区企业的共识。

第二节 信息化智慧管理

大数据模式有效集成信息资源,为城市管理理念的转变,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为智慧城市管理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

——完善智慧城管平台建设。加快打造“天网”、“地网”、“人网”三网合一的“智慧城管”东湖模式,整合多方力量,扩大社会参与,最大限度实现行政资源、市场资源、社会资源等有机整合,使城市管理更高效、更精细、更可持续。

——加大智慧社区建设。加大智慧社区的建设力度,让智慧社区成为东湖社区管理的新亮点。加快社区信息化建设,实现电子政务网与社区信息网的联接,推进社区基本信息的共享,满足社区居民多种生活需求。

——加大智慧治安建设。社区公共事件进行全景动态监控,通过视频监控系统、环境感知系统、网格化系统和应急联动响应系统,实现日常事件的可视化、责任化的跟踪管理,以及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方案的协同会商和综合决策,实现信息协调联动,达到快速接警处警、应急资源优化调度,最终实现统一指挥、联合行动。

第三节 大众化参与管理

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充分调动广大民众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让居民参与到与其自身利益戚戚相关的城市管理之中,让居民充分感受到被尊重,个人价值得到肯定,享受到参与城市管理的乐趣。

——健全参与机制。确保公共政策充分体现民意。城市管理中遇到的难题要通过公众参与、部门协同等措施,积极听取民意,创新加以解决。

——搭建沟通桥梁。通过利用网格化技术和管理方式,收集社情民意,监督社区服务,调动各方资源,与镇街网格构建纵向互动、横向联动的交流网络。通过微信、论坛、在线交流、邮件等信息化交流方式,形成社区管理新模式。

——加强社区自治。以构建和谐社区为目标,以加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为基础,统筹发展社区服务和管理,推进社区居民自治,发挥社区建设在基层社会服务和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提升社区管理功能水平。

——发挥平台作用通过微博、微信等网络公众平台,可以将公共安全法律法规、社区组织政策、城市应急预案等城市管理的宣传材料有效的向社区居民传达,引导社区居民关注城市管理,积极参与城市管理。

第8章做好扬子洲地区“转型”文章


扬子洲地区地处南昌城北,其四面皆为赣江环绕,是京九铁路沿线著名的水上绿洲,具有较好的生态环境,也是中心城区唯一未被开发的“处女地”。“十三五”时期,一方面是扬子洲十年控规的储备后期,一方面也是扬子洲地区启动建设的重要时期,要充分发挥扬子洲的潜能,做好扬子洲地区“转型”文章。

第一节 科学规划,描绘宏伟蓝图

按照建设世界标杆低碳生态之岛目标,以“生态优先、文化内涵、产城融合、智慧活力”为方向,做好扬子洲整体规划,谋划扬子洲的片区开发,将扬子洲打造成世界级动感时尚的城市品牌--“扬子洲头?赣江之星”

——科学规划,设计合理空间布局。引入高水平的国际策划团队,站在世界视野的高度,做好扬子洲区域空间布局的整体规划,统筹推进概念性规划、控制性规划、土地利用规划。

——合理定位,明确产业发展方向。扬子洲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生态条件,明确将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发展高端商贸商务、现代金融、文化创意、科技研发、旅游休闲、养生疗养、会展会议等绿色低碳产业。

——借鉴国内经验,完善城市功能。充分发挥扬子洲自然生态优势,参照借鉴浙江桐庐慢生活休闲区发展理念,长沙橘子洲滨水区景观设计以及厦门鼓浪屿旅游开发思路,完善扬子洲文化、休闲、旅游、生态、娱乐、服务等城市功能,打造国际领先的低碳生态之岛。

第二节 基础先行,保障百姓民生

在扬子洲地区储备期内,一方面要继续落实储备期南昌市相关政策,另一方面要结合扬子洲实际,陆续启动相关民生保障工程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完善交通道路设施。适时启动英雄大桥互通立交续建工程,按照城市景观大道标准设计启动圩堤改造工程,打造环岛景观路、路堤风光带。按照南昌市整体规划,统筹实施二七隧道、经航大桥和高新大桥建设,避免采取高架方式,保护区域的完整性;争取将扬子洲地区纳入轨道交通规划;逐步推动主干道提升改造工程,提升路网标准。

——完善功能配套设施。落实扬子洲圩堤加固改造工程,统筹规划全区防洪排涝工程,完善水利配套设施,加强桥梁、堤围、池塘和河道建设,提高扬子洲防洪、抗洪能力。适时启动扬子洲水、电、气路升级改造项目。采取自建饮水工程和城市水厂管网延伸等办法,实现日供水20万吨,并建立对扬子洲水厂赣江饮用水源水质保护机制和常态化监测机制,全面解决扬子洲居民用水安全问题。完善扬子洲电网改造升级和配电网建设改造,统一规划、设计、实施地下管廊建设,实现强电下地,同时建设一座22万伏的变电站,保障居民用电供给。启动扬子洲天然气输气管网建设,实现天然气全覆盖。

——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加快完善公共服务配套,着力配置及建设好扬子洲地区教育、医疗卫生、便民服务、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基本形成普惠性、均等化、覆盖广的公共服务体系。对扬子洲学校进行校园环境提升改造,启动扬农管理处中心幼儿园建设,引进优质师资,提升教育品质。加强扬子洲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加快筹建东湖区扬子洲医院(二级),完善扬农管理处卫生医疗综合服务中心建设,重点支持扬子洲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设,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启动扬子洲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加快建设扬子洲乡镇综合文化站、扬农管理处社区文化中心建设,尽快形成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落实集中安置点规划。按照“八通八有两集中”的标准,结合扬子洲地区的整体规划,整合土地资源,先行启动扬子洲地区集中安置点的规划建设。采取集中连片办法,对拆迁安置户及现有的无房户、住房困难户、危房户等进行统筹安置,并预留未来扬子洲整体开发建设所需安置地块,避免二次拆迁。

——依法依章拆违控违。加快制定并出台储备期控违疏堵结合的办法和举措。对扬子洲地区现有的无房户、住房困难户、危房户出台疏导政策,配合市政府相关部门出台相关程序,以保民生、解民困。同时要明确扬子洲地区未来拆迁安置的补偿政策框架。

——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巩固提升扬子洲的生态优势,统筹推进扬子洲地区水与人、水与绿、水与镇的融合,加快建成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扬子洲。大力开展环境综合治理,建立镇村(社区)两级环境监管网格体系和网格化管理机制。完善垃圾中转站等相关基础设施。做好河道治理工作。加强水土保持,防止水土流失。加强扬子洲港口岸线码头综合整治。提高农业环保作业水平,发展绿色农业产业。

专栏四:“十三五”时期城市建管工作重点内容一览表

建设内容

重点举措


旧城复兴

1、实现功能分区。打造总部商务、文化创意、商业购物、旅游休闲、新城市综合体六大城市功能区2、加速旧城改造:加速危旧房、棚户区改造。加速街景街区改造。加速城中村改造。

新城开发

按照建设世界标杆的低碳生态之岛目标,做好扬子洲整体规划,。逐步启动扬子洲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

1.升级现代交通基础设施2.升级居民生活配套设施3.升级公共基础设施

城市管理

1.精细化长效治理2.信息化智慧治理3.大众化参与治理


第四篇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着力释放经济发展活力

第九章 激发体制机制活力

改革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十三五”期间,东湖区将正确处理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坚持先行先试、大胆创新,用改革的办法破解难题,用改革的思路打开局面。将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加快推进各领域体制改革,形成强大改革合力。

第一节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动力,改革的重点工作落脚于转变政府职能,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推进简政放权。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进一步清理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及时做好国务院和省市政府决定取消和调整的审批事项的落实工作。搭建行政审批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完善电子政务和网上审批,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推行行政审批制度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做到审批项目名称公开、设立依据公开、申请条件公开、审批程序公开、审批时限公开、收费标准公开以及需提交申请材料的目录和示范文本公开等“七公开”原则。同时建立重大项目绿色通道以及行政审批项目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做到放管结合。

——推进政务公开。履行权责清单制度,将政府部门行使的行政职权,包括每项职权的设定依据、实施主体、履权责任等,以清单形式编制并向社会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做到“清单之外无职权”、“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和“有权必有责”,加快形成职权法定、权责统一、权威高效、依法保障的政府职能体系,实现政府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提升政府工作人员的公仆意识与服务意识,杜绝“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现象,把人民满不满意,高不高兴,答不答应作为衡量政府工作的标准;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健全政府与企业、市民的信息沟通与反馈机制,扩大政府决策的公众参与程度;提升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加大公共财政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益性社会服务的投入力度。

第二节 推进所有制改革

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为根本目标,以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为基本原则,进一步深入所有制改革,充分激发经济持续增长的内生动力。

——推进国企改革和探索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路径。进一步推进区属工业企业的改革改制,最大限度地吸引社会资本通过参股、控股、资产收购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的改制重组,组建一批适应市场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提升国有企业的保值增值能力与市场竞争力。

——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支持服务力度。完善面向非公有制企业的信息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政策、市场、人力资源等信息服务。完善创业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创业辅导、信息咨询、技术支持、人员培训等服务。拓宽非公有制经济主体的融资渠道,帮扶非公有资本发展壮大;进一步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范围,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公共事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金融服务业等领域。进一步建立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第3节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

进一步盘活现有投融资资源,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和创新,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可以市场化运作的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事业领域,努力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和机制。

——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资本在投融资过程中作用。破除体制障碍,打破不合理的垄断和市场壁垒,营造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投资环境,鼓励社会资本在交通、能源、金融、市政基础设施、医疗、教育、文化、养老、旅游、体育、保障性安居工程及棚户区改造、生态环保等领域的投资。

——建立健全政府和社会资本的合作机制。加快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投融资体系,发挥财政资金撬动功能,积极探索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建设—运营—移交(BOT)、建设—拥有—运营—移交(BOOT)、资产证券化、融资租赁、政府补贴及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进行项目的投资建设或运营,化解政府融资债务风险。推动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建设,完善政府投资信息发布制度,探索设立政府建设专项基金。

第四节 深化社会领域改革

有序推进各项社会事业改革,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

——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计生制度,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提高医疗卫生计生服务能力水平。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健全药品供应保障机制。加强医疗质量监管,完善纠纷协调机制,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优化医疗卫生资源,促进医疗资源向基层流动,健全医疗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

——进一步深化科学教育体制综合改革。积极实施中小学网点布局规划调整工程、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优质资源共享工程、教师素质提高工程、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弱势群体关爱工程等“六大工程”,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加大科技经费的投入、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大力创建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园、孵化器等科技服务平台。

——进一步深化生态体制改革。巩固“创文保卫”成果,积极探索长效、常态的环卫管理机制,推动环卫作业市场化改革。逐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反应机制。开展全民环保科普宣传,提高群众爱护环境的自觉性。

第十章 突出开放创新驱动

积极抓住国家省市重大发展战略机遇,大力实施全面开放战略,以全球化视野拓展市场空间、配置资源要素,促进市场深度开放、内外一体开放、进出双向开放,提升我区的影响力、带动力。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理念,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

第一节 打造开放高地

——推动城区全面开放。积极主动与国内主要城市合作,构建开放大通道;组织引导龙头企业积极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市场,支持企业在沿线地区建设国际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深化旅游、文化、生态、科技、教育、卫生等领域的合作交流。

——促进高水平“请进来”。把招商引资作为壮大产业的根本途径。创新招商理念,招商项目要充分符合产业定位、符合区域发展方向、符合产业集群发展的。完善招商方式,坚持以商招商、专业招商、中介招商、商会招商,针对重点客商和重点项目打造个性化招商方案。提升招商层次,主动承接长三角、珠三角服务业转移,聚焦世界500强、国内200强、行业龙头企业和上市公司,着力引进一批有品牌、有品质的企业和一批重大项目。

——积极推动“走出去”。以产业优势互补合作为重点,重点扶持具有一定规模实力、品牌优势和市场基础的企业深度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鄱阳湖生态经济圈、南昌大都市经济圈等国家和省级战略,主动参与区域竞合发展,不断推进经贸合作、人文交流。

第二节 发挥科技创新引领

——提升科技创新发展环境。完善政府对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的关键、共性技术研究的支持机制。鼓励科技人员兴办领办科技型民营企业和以科技成果入股,促进科技成果的资本化、产业化。落实普惠性财税支持政策,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

——建设开放型创新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创新链、资金链有机衔接,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创新成果与产业紧密对接,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的贡献度。构建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第三节 强化人才支撑

——坚守人才高地目标。坚持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全面深化人才工作改革,做好“识才、育才、引才、用才”文章,使我区人才队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快落实技术带头人培养计划、青年才俊培育计划、优势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打造一支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积极引进各类企事业单位和高等院校在我区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

——探索人才管理改革。把握人才成长规律,完善有利于创新创业的人才发展体系。大力扶持各类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园发展。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大学生创业企业,建立人才、企业、学校紧密结合的机制。建立特殊人才“绿色通道”机制。

第四节 打造“双创”东湖模式

——培育创新创业主体。多方培育创新创业主体,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先决条件。“十三五”期间,东湖区将从供给侧着手,进一步降低门槛,开辟“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绿色通道,以建设多层次的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创新创业友好型社会的“双建”工作为抓手,重点培育现代商贸、电子商务、文化旅游等产业的创业主体,实现消费产品供给创新,努力开创我区百花齐放、万流奔涌的创业创新格局,打造创新创业东湖模式。

——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一是优化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降低创新创业门槛,采取一站式窗口、网上申报、多证联办等措施为创业企业提供便利,对涉及民生的创新创业项目开辟审批“绿色通道”,切实降低创业成本;二是优化创新创业的服务环境。积极开展“暖企行动”,完善“企声通道”,加强政府领导与区内创业企业家的沟通,建立多渠道的政企对话机制。将了解、掌握创业企业日常经营中遇到的困难与诉求作为常态化工作,排除企业的后顾之忧;三是优化创新创业的融资环境。全力搭建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多层次多渠道地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资金投放力度,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打造创新创业东湖模式。依托“互联网+”等新技术模式,加快推动“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创新创业新支撑平台发展,形成大众参与、各方协同的创新创业新格局。让创新创业群体聚集效应不断显现,创新创业带动作用不断增强,逐步形成满足大众创新创业需求、具有较强专业化服务能力、形式多样、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东湖模式。





专栏五:“十三五”期改革创新工作重点内容一览表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简政放权;⒉政务公开;⒊建设服务型政府;

推进所有制改革:推进国企改革和探索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路径;⒉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指导协调和支持服务力度。

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资本在投融资过程中作用。⒉建立健全政府和社会资本的合作机制;

深化社会领域改革:坚持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改革;⒉深化科学教育体制综合改革;3.深化生态体制改革。

提升大开放水平:1.加快高水平“请进来”;2.鼓励高品质“走出去”;3.打造开放高地;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1、多方培育创新创业主体.2、精心构筑多元化创新创业环境.3、打造创新创业东湖模式


第五篇 实施生态创优战略,着力实现健康永续发展


绿色是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绿色强区、绿色惠民,更加突出发展的生态导向,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方面,着力实现城市健康持续发展。


第11章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


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坚持存量绿色化改造和增量绿色化构建并举,着力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加大节能力度和范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进一步普及绿色政绩观、绿色生产观、绿色消费观,引导人民群众崇尚节约、低碳生活,形成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一节 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构建绿色产业体系。严禁不宜产业和项目落地,加快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要内容的绿色产业体系。采用先进适用节能低碳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推动服务主体绿色化、服务过程清洁化,依托良好的资源优势,着力发展生态旅游、健康养老等服务业,构建集约高效的绿色服务业体系。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推进生产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加强建筑垃圾等大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快建设城市餐厨废弃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系统。利用秸秆还田、气化,实现农业废弃物的高效利用。

——推广绿色农业。大力发展以精品粮种植、特色经济作物基地、蔬菜基地等为重点的高效生态农业,以生态观光旅游为重点的农业生态旅游。推广发展绿色新兴农业,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降低农业污染。加强农村自然生态湿地和人工湿地建设,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中大力推广,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第二节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加大节能力度。实行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大力推进公共机构节能和全民节能行动计划,推进重点行业能效提升和节能减排升级改造,实施重点用能单位“百千万”行动和节能自愿活动,严格开展节能评估和节能审计,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

——提高土地利用率。实行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加强土地利用的规划管控、市场调节、标准控制和考核监管,推进建设用地多功能开发、地上地下立体开发利用。

——推进资源循环回收利用。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与再生资源回收的衔接,加快形成资源回收利用的社区环保系统,将资源回收和社区建设、物业管理、社区服务和再就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鼓励水资源循环利用,鼓励全民节水和企业中水回用,推广农业喷滴管等生产设施,开节水农业建设。

第三节 培育和倡导绿色文化

——培育绿色理念。提高思想认识,摒弃传统的发展思维和发展模式,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在发展思路上彻底转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的倾向。强化组织领导,抓好绿色发展的谋划和落实。加强部门间的合作,建立有效的协调工作机制。注重规划先行,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绿色发展的有关政策,推动我区的绿色发展再上新台阶。

——倡导绿色生活。广泛开展低碳生活行动,积极倡导健康、节俭、环保的低碳生活方式。倡导绿色消费,力戒奢侈消费。深入开展反过度包装、反食品浪费、反过度消费行为。倡导绿色出行,培养市民的低碳出行意识,实行公共交通优先,鼓励自行车出行。倡导绿色家居,鼓励消费者购买和使用节能环保产品、节能省地住宅。


第12章切实加强环境保护


加快构建政府、企业、社会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深入实施“净空、净水、净土”工程,进一步提高环境质量。完善生态保护制度建设,加强政策引导和机制保障,逐步形成责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第一节 大力加强环境治理

——加强生活污染治理。巩固治脏专项行动的成果,加大生活污染治理,规划配套和建设相应的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摸索和建立行之有效的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模式。

——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加大施工扬尘、城市扬尘监管,推进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控制。大力开展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有效降低污染物排放。城区大气环境质量严格控制在二类区标准。

——加强水污染治理。进一步彰显我区“清水”和“亲水”两大水环境声誉,辖区水体在更高水平上保持水体丰沛、水质达标、水生态优越的治理标准。完成东南北湖、贤士湖、玉带河等水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整治废水排污口,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修复城市河道水网,打造水文化特色街道、特色社区等历史传承着力点,创建优美宜居城乡水域环境。

——加强土壤、噪声污染治理。强化医药化工企业生产、危险废物处置、污泥利用、电子拆解、肥料农药农膜等使用的环境监管,切断土壤污染来源,减少二次污染。优先保护农用地土壤环境,落实现有畜禽养殖场污染减排措施。推进重点路段的降噪工程,建设环境噪声达标区,增创安静居住小区,加强对重点噪声敏感建筑物的保护。规范夜景亮化照明,适度限制新建建筑大面积使用玻璃幕墙,有效控制光污染。

——加大环保执法和监督力度,加强主动执法,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扭转被动执法的局面。强化对对重点行业和重要污染源的监测和监察力度。对整改不到位、治理不到位、顶风作案、违规排污的企业坚决予以处理,改变“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不利局画。建立环境预警、环境应急响应、环境修复等防范体系,制定完善相关预案,建立健全环境应急工作体系。

第二节 健全制度保障体系

——加强建设绿色东湖的政策引导。探索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低碳化为主要建设途径的发展模式,确保城区环境朝着低碳方向发展,特别是扬子洲片区的开发一定要按照建设世界低碳之岛标准高起点规划。安排相应的环保支出预算,建立财政预算支持环保建设的长效机制,保证足够的环境保护资金来源,鼓励节能环保产品使用和消费,把节能产品列入政府优先采购的范围。

——完善生态创优战略政策保障。实施最严格的环境责任制,使环境问责成为常态。建立减排项目台账,确保完成全市分配的污染减排任务。探索建立财政、信贷和投资等鼓励性经济制度体系,优化环保项目的审批流程,把环保项目作为“保”的重点,减少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间。积极探索生态补偿机制和生态考核制度,加大对节能减排监测、指标和考核体系建设。

专栏六:“十三五”时期生态建设工作重点内容一览表

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1. 大力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绿色经济 2.大力实施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3.培育和倡导绿色文化,引导生产和生活方式绿色化

切实加强环境保护:1.大力加强生活、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治理;2.健全环保制度保障体系

第六篇 实施共享协调发展战略,着力提升民生幸福指数

第十三章 提供均衡优质公共服务

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十三五”期间,确保民生保障更加有力,民生福祉内涵不断丰富,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民生领域全国争先、全省率先、全市领先的地位继续巩固。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以“优化就业、服务民生”为出发点,把促进就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创新性的开展工作,从整体上推动就业工作迈上新台阶。构建高质量的就业服务体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注重提高就业质量,实现更加充分就业;健全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体制机制,建立面向人人的创业服务平台;加强就业托底保障,强化对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

——合理开发公益性岗位。根据政策给予岗位补贴。切实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切实帮助就业困难的4050、零就业家庭、符合相关条件的残疾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员、因承包土地被征用而失去土地的人员、“双困”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

——积极实施创业扶持政策。创业是更高层次的就业,通过创业实现和带动就业。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困难,完善“散工劳务超市”功能,把他们纳入就业、培训、维权等一条龙服务体系之内。继续着力加大小额贷款发放力度,提高扶持金额,加快审批流程,发掘扶持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创业明星,树立创业榜样。扩大校园创业孵化基地,进一步统筹解决好大学生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需求。

——打造高校就业综合服务中心。创新高校毕业生就业模式,打造高校就业综合服务中心,实现政校企三方合作促进就业,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

第二节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十三五”期间,深入贯彻落实更加公平、更加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加快发展多层次的社会保障,有效提高社会综合保障水平。

——做好全民参保计划。将符合条件的各类群体纳入社会保险制度,重点做好城乡居民、农民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被征地农民的参保工作。着力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将区属困难企业在职职工、退休职工,全部纳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范围。做好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确保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按时按规定支付。

——加大社会保障力度。整合新农合制度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推进大病医疗保险工作,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提高失业保险覆盖范围和统筹层次,加快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健全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改进保障方式,提高保障质量;发展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继续做好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接续工作。落实《社会保险法》实施前未参保人员的参保缴费及待遇审核支付工作;全面推行“助保贷款”政策;全面实施“社会保险信息惠民工程。

——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社会救助,健全以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城乡医疗救助、灾害救助为基础,以教育、住房、就业、法律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临时救助和慈善救助为补充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健全区、街、社区、志愿者联动的救助网络系统。大力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发挥慈善在社会救助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作用。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建设完善扶残助残服务体系。

第三节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大力推进教育事业,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巩固教育强区地位,不断唱响“学在东湖”教育品牌。

——形成均衡优质义务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贯穿教育全过程;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资源,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推行校长轮岗、教师交流制度,推进城乡学校协同发展;积极探索学科课程建设,注重学校内涵式发展,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建立和完善校长、教师、班主任激励机制,打造一批名校、名师。

——加快推进学前教育发展。加大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力度,扩大学前教育公办资源,完成普惠性幼儿园项目建设,制定完善学前教育管理制度,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幼儿园教育服务,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缓解“入园难”、“入园贵”问题。

——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投入力度,积极创造条件接收残疾少年儿童入学,不断扩大随班就读和普通学校特教班规模,开展学前教育康复训练和融合教育研究,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的资助力度,全面提高残疾少年儿童义务教育普及水平,提高残疾学生的综合素质。

——打造教育科研人才梯队。积极创造条件培养、引领教研员岗位成才,成为各学科领军人。开展区名师、区名校长、区名校、区名科、区优秀备课组评选活动,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实现全区学科骨干以上教师占教师总人数25%的目标。

——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全面实施校园环境提升改造工程项目,逐步完成紫金中学、天骥学校和中大学校的建设,推进对扬子洲地区校园环境的改造提升,推进育新学校等名校的拓展辐射作用。把教育现代化纳入全区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各级各类学校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

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逐步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信息为辅助,功能完善、服务优良、覆盖全区的养老服务体系。

——全面推进机构养老服务。重点推进供养型、养护型、医护型养老机构建设,保障老年人特别是失能老人对机构养老服务的需要,缓解机构养老供需矛盾。

——统筹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加强养老服务设施与社区卫生、文化、体育等设施的功能衔接,各类具有为老年人服务功能的设施要向老年人开放。在制定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时,须按照人均用地不少于0.1平方米的标准,规划设置养老服务设施

——完善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养老护理人员素质,大力发展为老志愿服务队伍。依托高校、职业院校和大型养老机构等设立养老护理员培训基地,实施“养老护理员素质提升工程”。

全面提升卫事业

以改革和创新的精神,进一步统筹城乡卫生计生事业发展,优化卫生计生资源配置,创新体制机制,提升服务能力,确保“十三五”时期,构建起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医疗卫生和计生服务体系。

—健全医疗服务体系。扎实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继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巩固完善社区居民15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建立家庭责任医师团队制度,强化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建立健全区域内院前急救网络,完善应急医疗救治体系。

——积极引导多元化办医。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布局,提高服务供给能力,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新格局,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的医疗服务需求。

——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继续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打造数字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建设与加强数字化卫生监督体系;建立比较完整的职业病防治体系,完善职业病监测和职业健康风险评估体系;健全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加强妇幼保健服务体系。健全卫生应急体系,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险因素和可利用卫生应急资源信息管理系统。

——完善人口发展战略。进一步深化生育制度改革,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在提高生殖健康、妇幼健康、托幼等公共服务水平,帮扶存在特殊困难的计划生育家庭。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

大力推进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深入挖掘东湖文化底蕴,推动基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东湖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提升公共文化机构的服务能力。继续完善街道、社区的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完善设施条件,进一步扩大区图书馆的藏书量,文化馆、图书馆免费开放,推进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建设。

——开展公益性公共文化活动。建立健全文化馆、图书馆、青少年活动场所共建共享新机制,推动机关、学校、企业、小区等内部文化设施对外开放,实现资源共享。加强对农民工、未成年人、老年人等社会群体的文化服务。加大对文化创作的投入,引导和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一批反映时代特征、体现东湖特色的精品力作。广泛开展公共文化活动,巩固“和谐社区一家亲”、“东湖大讲堂”等公共文化活动品牌。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加强各类文物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和利用。加大文物普法及宣传力度。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据库和展馆建设,建立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鼓励传承人(团体)进行传习活动,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的保护。

——扩大文化多元供给。加快媒体数字化建设,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扩大文化的多元供给;加强文化资源整合和深度开发,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积极培育健康、有序、繁荣的社会主义文化市场。加大对文化市场的服务与监管,不断健全和完善市场管理机制。形成门类齐全、秩序规范、经营和消费层次多元化的文化市场格局。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行动,严厉打击各种扰乱市场的行为,确保文化、旅游、出版市场繁荣有序。

第七节 提升市场监管能力

“十三五”期间,建立起与东湖区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市场监管体系,形成政府领导、部门负责、行业自律、舆论监督、公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新格局。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鼓励公众参与,实现协同善治;让市民共享市场监管体系建设的成果。

——深化市场准入制度改革。建立与商事登记改革相适应的后续监管制度和措施,积极探索重点监管、科技监管、分类分级监管的有效途径和模式。

——推进监管体系建设。推进质量监管体系建设,推进完善质量分类监管和信用监管制度,健全质量信用奖惩机制;

推进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重点建设东湖区食品药品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实现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的全覆盖;推进市场竞争秩序监管体系建设,加强反不正当竞争执法监管,打击、防范破坏竞争规则、扰乱竞争秩序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稳步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围绕重点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产业集群和重点骨干企业,加大品牌培育、扶持和服务力度,大力实施名牌培育质量提升工程,带动质量水平和品牌经济跨越式发展。

——推进消费维权体系建设。加快构建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公众参与、司法保障的消费维权和社会监督体系,推进一个投诉举报平台、一个社会维权和监督工作网络、一套消费维权和经济活动监督协作机制建设。

稳步提升体育水平

扩大全民健身活动受益面,努力培养高素质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加大体育健身场地、场馆建设力度,稳步提高东湖区居民身体素质。

——在群众体育方面做好全民健身进社区工作。在继续挖掘辖区内各社区晨、晚练点建设的基础上,丰富全民健身体育项目,加强各站点的骨干培训、讲座,组织多样化的体育健身项目竞赛,破解全民健身项目单一的发展难题。

——在竞技体育方面继续保持东湖区在全市的体育强区地位。积极申办全国、省、市各级各项体育比赛。利用少年儿童业余体校训练机制,向省市体校、体传校和专业运动队培养输送优秀体育运动后备人才。

——在学校体育方面。本着全员参与、人人锻炼、增强体质的原则,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组织区属各校结合实际实施各具特色的《体育、艺术2+1》方案,将《每天锻炼一小时》落到实处,培养学生坚持锻炼的习惯,增强终身体育的意识,切实提高我区学生身体素质。

——在体育场馆设施方面统筹安排和优化配置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数量、种类、规模以及布局,争取2020年实现辖区健身路径器材安装率100%。谋划扬子洲地区体育产业布局,助力建设东湖区大型体育综合场馆,为辖区群众开展体育锻炼夯实硬件基础。

第十四章 共建协调发展和谐东湖

统筹不同区域的设施、产业、人口布局;统筹资源要素配置;统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形成新老城区之间、主城区和扬子洲地区之间产业相互融合、社会协调发展、差距显著缩小、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格局。

第一节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统筹新老城区协调发展。加强新老城区之间公共服务和市政基础设施的对接,实现公共服务设施的共享和基础设施的联通,提高扬子洲地区居民生活质量;缩小新老城区差距,给予扬子洲地区居民平等就业机会,消除新老城区在医保、社保等方面的差别,并在制度上予以保障;统筹社会管理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推动户籍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实现新老城区发展政策与制度上的公平。

——统筹城中村协调发展。加快实施推行“村改居”政策,在推动城中村城市化进程中,既要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又让村民得到更多实惠,逐步改善城中村的发展环境,使城中村与整个城市协调互动发展,逐步把城中村改造成花园式的新型社区。

第2节  推进军民融合发展

推进双拥优抚体系建设,巩固双拥模范成果,协调军地开展具有时代特色的军民共建活动,全面落实各项优抚政策,巩固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继续巩固优抚政策落实成果,促进全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驻区部队的全面建设。

——深化军民融合发展理念。按照富国与强军统一、平时与战时对接的思路,强化融合理念,突出融合重点,创新融合机制,整合融合资源,优化融合环境,挖掘融合潜力,提升融合质量,实现驻军部队和民兵预备役工作相结合,双向对接、同步推进、协调发展。

——加强军民融合需求对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国防要求的对接,城市在旧城改造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时,要统筹考虑项目的军事需求和国防功能。

——全面落实双拥优抚政策。以双拥创建为龙头,巩固扩大“省级双拥模范县(区)”创建成果,积极开展“爱心献功臣”活动,着力解决重点优抚对象的“三难”问题,全面落实各项双拥优抚政策。


专栏七:“十三五”时期社会民生工作重点内容一览表

就业和社会保障:⒈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切实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和再就业;⒉实施积极的创业扶持政;⒊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4.加大社会保障力度,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

教育事业:⒈加快发展学前教育;⒉做优做精特殊教育;⒊鼓励推进民办教育;⒋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养老服务:⒈巩固发展机构养老服务,重点推进供养型、养护型、医护型养老机构建设;⒉统筹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⒊支持社会力量发展养老服务。

卫生计生事业:⒈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⒉健全卫生应急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⒊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引导多元化办医;⒋完善人口发展战略,积极应对计划生育政策和人口老龄化问题。

文化事业构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开展公益性公共文化活动;⒉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加强各类文物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抢救、保护和利用文物普法及宣传力度

市场监管:⒈深化市场准入制度改革;⒉推进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⒊稳步实施商标品牌战略;⒋推进消费维权体系建设和检测评估体系建设;





第7篇 继往开来,开启东湖新辉煌


第15章依法治区,开创和谐发展新局面


厉行法治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内在要求,必须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与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第一节 法治东湖

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把公共法律服务纳入公共服务发展规划,推进法律服务向基层延伸,推动城乡法律服务均等化,扩大公共法律服务覆盖面,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全面建设法治政府。严格执行权责清单制度,做到清单之外无职权、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和有权必有责。健全完善依法行政决策及决策风险评估机制,实行重大行政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和决策违法倒查机制。

——依法规范行政行为。严格限制国家公职人员自由裁量权,一切审批权、检查权、监督权、监察权、稽查权、审计权等政府性权力都必须纳入制度的笼子,接受社会监督和第三方评估。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全面落实行政执法公开、亮证、告知、听证、理由说明等程序性规定。

——保证司法阳光公正。积极稳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加强司法规范化建设,确保审判权、检察权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坚决执行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落实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落实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进一步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推进严格司法。加强人权司法保障,健全人民群众参与司法机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依法保障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知情权、陈述权、辩护辩论权、申请权、申诉权。

——完善法律援助制度。降低法律援助门槛,扩大法律援助范围,将就业、就学、就医、社会保障等与民生紧密相关的事项纳入法律援助补充事项范围,实现应援则援。探索将聘不起律师的申诉人纳入法律援助范围,积极做好刑事案件速裁程序试点法律援助相关工作,健全通知辩护工作机制,畅通刑事法律援助申请渠道。在各级法院普遍设立法律援助站点,落实司法救助与法律援助衔接措施。加强军人军属法律援助。

——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围绕发挥法治宣传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民生改善,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作用,科学规划、精心制定“七五”普法规划纲要,切实增强“七五”普法规划的针对性和操作性。营造好人人学法、懂法、遵法、守法的良好氛围。

第二节 诚信东湖

充分发挥法律规范作用,强化社会规则意识、市场意识、契约精神。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营造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

——加强政府诚信建设。政务诚信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关键,各类政务行为主体的诚信水平,对其他社会主体诚信建设发挥着重要的表率和导向作用。发挥政府诚信建设示范作用。政府各部门首先要加强自身诚信建设,以政府的诚信施政,带动全社会诚信意识的树立和诚信水平的提高。在行政许可、政府采购、招标投标、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申请政府资金支持等领域,率先使用信用信息和信用产品,培育信用服务市场发展。严格履行政府承诺,把政务履约和守诺服务纳入政府绩效评价体系,把发展规划和政府工作报告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落实情况以及为百姓办实事的践诺情况作为评价政府诚信水平的重要内容,推动各部门逐步建立健全政务和行政承诺考核制度。各部门对依法作出的政策承诺和签订的各类合同要认真履约和兑现。建立公务员诚信档案,依法依规将公务员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廉政记录、年度考核结果、相关违法违纪违约行为等信用信息纳入档案,将公务员诚信记录作为干部考核、任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深入开展公务员诚信、守法和道德教育,加强法律知识和信用知识学习,编制公务员诚信手册,增强公务员法律和诚信意识,建立一支守法守信、高效廉洁的公务员队伍。

——全面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社会诚信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社会成员之间只有以诚相待、以信为本,才会形成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才能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和长治久安。加强医药卫生领域信用建设,培育诚信执业、诚信采购、诚信诊疗、诚信收费、诚信医保理念,坚持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合理收费等诚信医疗服务准则,建立诚信医疗服务体系。加强社会领域信用建设。在救灾、救助、养老、社会保险、慈善、彩票等方面,建立全面的诚信制度,打击各类诈捐骗捐等失信行为。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保障性住房等民生政策实施中的申请、审核、退出等各环节的诚信制度,将失信和违规的个人纳入信用黑名单。加强社会组织诚信建设。把诚信建设内容纳入各类社会组织章程,强化社会组织诚信自律,提高社会组织公信力。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在行业信用建设中的作用,加强会员诚信宣传教育和培训。

第三节 平安东湖

要依法预防化解社会矛盾,建立健全依法维护群众利益机制;依法解决信访突出问题,引导群众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诉求;依法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快构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加强社会组织管理,引导社会组织依照法律和章程开展活动;依法加强互联网管理,加快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

——构建信访工作新格局。坚持和完善区领导接访制度,把信访纳入法治化轨道,保障合理合法诉求依照法律规定和程序能得到合理合法的结果,依法惩处非法信访行为。进一步拓展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着力搭建“信、访、电、网”四位一体的诉求表达平台。强化对行政机关信访事项办理的全程跟踪问效,并自觉接受社会、群众、舆论的监督和评判。全面推行依法逐级走访,实行越级上访不予受理告知制度,引导群众依法有序反映诉求。建立健全区、社区联动的大接访机制,推动源头预防矛盾、就地化解纠纷,使“依法信访、依法处访”成为我区信访工作常态。 

——健全协调保障机制。健全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权益保障机制,促进合理诉求及时解决,及时疏导情绪、化解矛盾、保障权益。加强调解队伍建设,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机制。改革信访工作制度,用法律手段解决涉法涉诉信访问题。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人民团体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更好反映群众呼声,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依法管理民族宗教事务,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和宗教关系和谐稳定。

——加强公共安全管理。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加强平安东湖建设,建立具有时代特色的公共安全网;强化反恐防暴工作,提高预警、防范、打击能力;推进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提高气象等防灾减灾能力;加强公共设施和消防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提升城市整体抗御灾害能力;持续加强安全生产,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强化企业的主体责任,逐步推进安全生产隐患排查体系和生产安全标准化建设。

——强化网络舆情监管。加强网络安全保障和管理能力建设,建设安全、和谐、绿色互联网;推进网络阵地建设,强化舆论正面引导,及时掌控和妥善处置涉稳舆情,严厉打击各类网络违法犯罪活动。 

第十六章 健全保障机制,推进规划实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实干,各级干部必须对此有清醒的认识,进一步提高领导发展能力和水平,为十三五规划的全面实施提供坚强保证。

第一节 加强制度保障

——加强党的建设和组织领导。加强区委、区政府及各部门、各街道(乡镇)对规划实施的组织和领导,制定具体实施计划、办法,做好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发挥各级党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优化基层党组织的服务方式和服务意识;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提高专业岗位配置领导干部的专业化水平。

——落实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制定科学考评制度和评价指标体系,将规划目标和具体任务分解到各个主管部门,相关指标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完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第二节 加强政策保障

——争取和推动重大项目建设。推进产业发展、城市管理、基础设施、区域发展等方面的项目积极申报,重点争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投资补助建设项目。开发储备重大项目,适应国家、省市级政策变化,主动对接各层级规划战略,根据自身特色做好项目谋划。健全项目推进机制,以重大项目建设为主要抓手,采用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多渠道投融资模式推进项目建设,强化考核制度,确保项目按进度建设。

——探索产业政策创新。加大财政支持服务业发展力度,积极推进第三产业资金整合,创新第三产业专项资金分配机制,改革和打破部门壁垒,对重点区域、重点建设项目实施资金捆绑使用,考核整合进行。

第三节 加强要素保障

——优化政府投资方向加强政府引导类基金的管理,按照全区空间布局,引导政府资金向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流动,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重点支持增强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主导产业建设。

——强化资金保障。争取落实国家支持承接产业转移、产业结构调整、激励自主创新等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争取降低各类项目,特别是民生工程的配套比例,争取国家、省级补助或贴息。采取优惠政策吸引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国内外资本的广泛进入,在生态环保、民生基础设施、医疗教育等公益性项目上试点PPP模式。

第四节 健全实施机制

本规划提出的预期性指标和产业发展、结构调整等任务,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要通过完善市场机制和利益导向机制,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体制环境和法制环境,打破市场分割和行业垄断,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本规划确定的各项指标和任务,是政府对全区人民的承诺。各项指标要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全力完成。加快制定并完善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绩效评价考核体系和具体考核办法,弱化对经济增长速度指标的评价考核,强化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综合评价考核。加强年度计划与本规划的衔接,年度计划报告要分析本规划的实施进展情况,特别是约束性指标的完成情况。完善监测评估制度,强化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要加强对规划相关领域实施情况的评估,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在规划实施的中期阶段,由区人民政府组织开展评估,并将中期评估报告提交区人大常务委员会审议。需要对本规划进行修订时,报区人大常务委员会批准。


专栏八:“十三五”期间重大重点投资项目计划表(节选)

一、产业发展项目

1.阿里巴巴南昌产业带项目:阿里巴巴南昌产业带将围绕我市的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食品、新材料、服装、生物医药、机电等产业打造一个面向全国、全球市场的网络批发销售平台

2.豫章1号文化科技园项目:以江西省日报社旧址豫章路1号为基础,打造文化科技园。园区将分两期建设,一期占地20亩,以豫章路1号江报老大院为主体;二期将扩展至50余亩,整体运营江报老印务中心、阳明路江报新闻大厦。

3.南昌中金国际交易中心项目:项目地上总建筑面积约168634㎡,占地37.421亩,主要围绕黄金及衍生产品交易为中心,打造一座集黄金交易、国际奢侈品专卖、星级酒店、5A级写字楼和高档住宅为一体的“高端商业消费MALL”

4.胜利路步行街街景改造及地下商业街区项目:依托胜利路商圈,将对胜利路步行街地上地下整体改造,提升传统商业步行街的档次和业态。一期项目北起阳明路与胜利路交叉口,南至中山路与胜利路步行街交叉路口,长约1300米,宽约16米--20米,建筑面积约38000平方米;二期项目叠山路地下商业、配建停车场工程:西起棕帽街与叠山路交叉口,东至象山路与叠山路交叉口,长约650米。

5.新疆江西商会总部大厦:在我区青山湖西岸项目地块中(原省物资储运公司地块,面积25亩)投资约5亿元开发建设新疆赣商回乡创业总部经济基地大楼(体量预计6万平方米),为给在新疆的赣商企业家返乡创业创造条件,搭建平台,积极引导在疆企业返乡兴业落户该总部大楼,同时推动地方区域经济发展

6.政府旧大楼改造提升项目:拟对政府搬迁后的旧大楼进行整体改造提升,打造总部产业园

7.青山湖西岸新城市综合体项目:项目总投资50亿元,占地面积256亩。一期项目建设地块位于青山北路南北地块,占地面积约160亩,拟建设新城市综合体,建筑面积约40万平方米

8.青山湖西岸物流产业总部大厦:青山北路以西占地面积70.68亩,容积率3.2,拟建物流产业总部大楼面积约4.5万平方米。

9.滕王阁东广场文化旅游项目:项目范围东至胜利路、西接滕王阁景区东大门,打通后墙路,将滕王阁东门与胜利路步行街连线,打造集观光揽胜、娱乐休闲、旅游购物三大功能为一体的休闲仿古商业街。

10.下沙窝旧改地块文化产业综合体项目:东至规划路,南至下沙窝路,西至第二粮库西侧,北至江西省森林工业局用地边线。占地面积:37亩,拟建文化旅游产业项目。

11.殷家巷旧改地块商业综合体项目:四至范围为北至南京西路以南,西至二七北路以东,东至京九铁路以西,南至福州路以北,该地块占地27.36亩。

12.下正街旧改地商业改造项目:可建设用地面积61.7亩,规划容积率:5.0,拟打造高端商务楼宇。

13.滨江片区总部经济带项目:拟在征迁后原临江商务区滨江片区、香江家具城、起凤路等地块新建城市综合体,引入世界500强、国内200强、大型央企等总部企业落户,打造滨江片区总部经济带。

14.交通银行及周边地块商业改造提升项目:胜利路中段胜利路以东109号—145号、电政路以西8号—28号地域规划范围内,占地面积6.4亩,完成楼宇建设。

15.省政府一号地块商业改造项目:在省政府一号地块市量身打造一个大型国际级高档综合体项目,城市地标性建筑。建设体量18万平方米,其中15万平方米的高端购物商场、3万平方米甲级写字楼及酒店式公寓,引进世界五百强等知名企业、品牌300以上个,商业部分物业全部长期自持。

16.东盟大宗商品交易中心产业园项目: 依靠中国-东盟商品交易所的战略资源,组建独立延伸覆盖江西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打通江西与周边省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结算,拟采用公司(股份)制方式设立,拟成立中国-东盟(江西)大宗商品交易中心。

17.紫金城商业改造项目:计划对现紫金城项目商业及写字楼部分进行提升改造,含九鼎创业园项目,打造含金融总部、中小企业创业园及体验式商业为一体的综合商业。

18.八一广场-福州路地下商业街项目:初步规划东西横穿八一广场约210米,南北在广场北路道路部分跨度约200米,西侧与地铁站点连通,贯通至东与省府一号地商业开发区域,地下用地约22000平方米;福州路地下商业街项目位于福州路段的街心花园及部分福州路地下,西侧与规划地铁2号线连通,初步规划地下一层建设商业约18000平方米,地下二层建设车库约11000平方米

19.航投总部大厦项目:江西航空投资有限公司由江西省铁路投资集团公司发起并控股,江西省财政投资集团公司、南昌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江西省鄱阳湖融资租赁有限公司参股组建的省管国有企业,注册资本金4亿元。

20.临江商务区滨江片区旧改地块商业提升项目:熊邓片区征迁总占地面积约75.2亩;沙滩、魏村片区征迁总占地面积约75.95亩;下沙沟片区征迁总占地面积约56亩;滨江片区征迁总占地面积约149.8亩。

21.长巷村(起凤路)和香江家俱城旧改地块商业改造项目:香江片区征迁总占地面积约206.32亩,其中约120亩土地进行招拍挂,拟建设商业项目。

2城市建管项目

22.青山湖西岸湖滨西路项目:湖滨西路改造工程

23.青山湖西岸地块路网建设工程项目:青山北路等青山湖西岸地块的路网建设工程

24.扬子洲基础设施提升改造项目:含主要路网、互通立交、路堤、变电站、强电下地、自来水升级、地下管廊、污水处理、天然气等基础配套设施

25.百花洲周边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百花洲路、建德观、南湖路、北湖路、环湖路等三湖周边街景综合整治:道路综合改造(含强弱电下地);区域内外墙立面综合整治;区域内部分拆迁;若干文化景点建设.拟采用PPP模式

26.街景改造项目:每年实施1-5条道路的街景改造工程,包括外立面、电网下地、地下管廊等。

27.停车场建设项目:新建或改造5-10个立体/地下停车场

28.道路改造项目:每年实施5条道路改造,包括电网下地。

29.小游园建设项目:每年新建/改造5个小游园。

30.社区环境综合整治:每年整治10个社区点位。

31.智慧东湖项目:包括智慧城管、智慧治安、智慧社区、智慧教育等。

3社会民生项目

32.街道文化活动中心:根据《南昌市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要求,全面完成全区所有街道、管理处文化活动中心的标准化建设

33.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全面完成全区所有街道、管理处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包括各功能房调整,装修装饰及配备相关文化设备,包括软件和硬件设施。

34.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大院和彭家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国有化固有化建设。

35.扬子洲安置房建设项目:扬子洲居民安置房整体建设项目。

36.青山湖西岸七里村还建房项目:总建筑面积约65万平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约50万平米,地下车库约15万平米。

37.香江—起凤路安置房项目:总建筑面积15.88万平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2.42万平米,地下车库3.46万平米。

38.临江商务区滨江片区旧城改造地块安置房项目:住宅33.13万平方米,产业用房4.38万平方米。

39.农贸市场新建/改造项目:按照便民、利民、惠民原则,在青山湖西岸、二七路沿线等拆迁地块规划建设一批农贸市场。

40.校园环境提升改造项目:扬子洲学校、育新学校初中部等学校完成环境提升改造。

41.学校建设项目:完成紫金中学、天骥学校、中大学校等学校的建设。

42.普惠性幼儿园建设项目:每年完成一所公办幼儿园建设。

43.区疾控检验中心大楼改扩建项目:项目规划用地2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880平方米,其中办公区为3520平方米,实验区为2360平方米。

44.东湖区体育综合场馆:项目占地面积32000平方米,拟建成具备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篮球、网球、游泳、健身等综合性功能体育场馆。

45.垃圾转运站项目:建设城市管理清洁屋及垃圾清洁设备安装,运输车辆购置。

46.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即食品快速检测站项目:根据《东湖区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局三定方案》和省食安办、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年度《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考核评价细则》,建立东湖区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并在各街道、镇、管理处辖区内建立共11个食品快速检测站。